查看原文
其他

梦回百年,一场穿越时间的党史学习之旅

叫你不“躺平”的 青春广科 2022-12-11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

——习近平


2021年6月2日—6日,根据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共同组建由“红船精神”传习研究会师生联合党支部成员、“红船精神”传习研究会骨干会员、校级团学组织骨干代表组成的“梦回百年”党史学习调研实践队,前往上海、嘉兴、杭州等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

引起了全网的热议

剧集展示了当时还是青年的先烈们

为了中国的未来与自身的信仰

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场面



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今日

一股“躺平”的风潮

却在当代青年当中悄然流行

同样是青年

百年前的青年先烈们是否有着某种特质?

百年后的青年们又该向先烈们学习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

“梦回百年”党史学习调研实践队

深入历史的痕迹 跨越时间的藩篱

与百年前的青年先烈们

来一场青春对青春的对话



1927年

国民党在龙华镇设立淞沪警备司令部,在之后的十年里,这个地方成为了囚禁和杀害革命志士的刑场。

1950年

在园区里挖掘出龙华二十四烈士遗骸,老一辈的革命家就有了在原地方建立龙华烈士陵园的想法。

1983年

龙华烈士之一的赵世炎的夫人夏之栩致函中共中央,建议在龙华建造烈士陵园。


高耸威严的雕塑 庄严肃穆的环境

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

苏兆征、杨匏安等先烈

长眠于此处



陵园内的龙华烈士纪念馆

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长眠于此的

二百多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



在龙华烈士纪念馆内

团队找到了位先烈的革命事迹

他们对信仰的坚持令人动容


陈延年

(1898年-1927年)

中共党员,安徽省怀宁县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革命烈士。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1927年6月26日于上海被捕入狱,7月4日英勇就义。时年29岁。


陈乔年

(1902年-1928年)

中共党员,安徽省怀宁县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革命烈士。陈独秀次子。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共旅欧支部领导成员之一。1928年2月16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遭到破坏,陈乔年被捕。1928年6月6日英勇就义,年仅26岁。


赵世炎

(1901年-1927年)

中共党员,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回国后,赵世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不幸被捕牺牲。


杨匏安

(1896年—1931年) 

中共党员,广东香山县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人。革命烈士,珠海“红色三杰”之一,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期间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系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有”南杨北李“之称。1931年8月,杨匏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的荒地上,时年35岁。


苏兆征

(1885年-1929年)

中共党员,广东香山县淇澳岛淇澳村人(今珠海市淇澳岛人)。革命烈士,珠海“红色三杰”之一。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1925年,他与陈延年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运动。1929年2月在上海病逝。


历史书上翻过的寥寥数页

却是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不惧威逼与利诱

他们抱着一腔热血

满怀信念,慷慨就义

拼尽全力

在黑暗中撕出一片光明



在龙华烈士纪念墓区

透过方正的墓碑

先烈们精神跨越时空的长河

迄今仍能清晰感受到

碑前布满着的凭吊者的鲜花

是先烈为国为民的一生

最好的注脚



陵园内的国民党警备司令部旧址

是那些被关押的爱国青年

饱受煎熬,关押审讯的地方



在这座暗无天日的看守所内

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

烈士们始终从未动摇

直至生命的尽头

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

向团队展示了烈士们最后壮烈牺牲的场景



土坑中的脚镣和手铐

诉说着烈士们慷慨就义的壮烈

他们在黑暗中寻找光

却牺牲在了黎明之前


▲女革命烈士冯铿的羊毛衣


望着这片庄严肃穆的陵园

看着这些在牺牲时

同样是青年的先烈们

我们找到了出行前疑问的答案

那就是

信仰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坐落于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的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

同时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

曾在这里出版刊物

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推动建党工作的开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1920年8月

由陈独秀、李汉俊、李达

陈望道、俞秀松等革命志士发起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这里诞生

全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

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

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

8月,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920年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



看似平凡的石库门建筑

却在中国的历史上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年以前

中国革命的火种

在此熊熊燃烧

中国的未来

从此看见了曙光


▲ 当时的一些进步书刊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编辑部就设立于此。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和新文学


▲《新青年》杂志全套


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的门口

我们遇到了曾作为居民

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里

居住了40余年的赵文来


他作为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

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

讲解了《新青年》杂志

以及党在成立之初的历史




鲁迅纪念馆


伴随着《新青年》等先进刊物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各种先进思想不断涌入当时的中国


与此同时

也涌现出一批

在文化领域不断战斗的文艺工作者

我们所熟知的鲁迅先生

便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1915年

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该杂志由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为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1916年

9月,《青年杂志》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新青年》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发表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社会主义理论文章。

1918年

《新青年》上发表了鲁迅所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1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著名论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鲁迅

(1881年-1936年)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

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一代青年的引领人

鲁迅先生对于中国青年

有着极高的期望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先生的这番话

是对“躺平”最好的回击



鲁迅早年学医,原是为了想单纯地通过医术,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从而使得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但是因为看到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的麻木。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从思想上救国救民,他认为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首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则是文学和艺术。从此,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开始批判封建社会的思想。



漫步于鲁迅纪念馆内,团队成员对鲁迅先生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文化战线上,鲁迅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以1500份作品拼成的鲁迅头像


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


新文化运动的推波助澜

为青年团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

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年运动相结合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又为青年团的产生提供了组织基础


1921年3月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这个引导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组织

在上海淮海中路567弄1-6号应运而生


1920年

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在上海党组织的领导下,同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至年底,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相继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

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俞秀松任书记。由于早期团员成分复杂,信仰不一,到5月前后,上海及一些地方的团组织停止活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的工作得到恢复和加强。11月,中共中央决定正式恢复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

4月,中央局决定,上海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代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的职权,施存统任代理书记。至5月,上海、北京、南京、天津等18个地方建立青年团组织。同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


为了培养干部、发展团员和输送青年团员到苏俄学习,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这里创办了外国语学社。在此学习的学员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60余人,其中的不少优秀青年日后成为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人。



多年以前的青年先烈们

用自己的行动

彰显了青年的力量与担当

他们以身作则

带动引领着后继的青年们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有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以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加上当时国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政党的契机

已然来临


1921年7月23日

来自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名代表

在上海兴业路76号召开了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革命的未来

从此一片光明


1920年

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自8月至12月,北京、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3月

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1921年6月

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

1921年7月23日—31日

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中共一大代表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一艘游船,并在游船中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

从兴业路到复兴路

开天辟地的革命星火

迸发于这里的火种



纪念馆内许多宝贵的展出红色文物的背后

都有着一段红色的历史

透过这些珍贵的藏品

我们得以穿越历史,一睹过去


01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图中这两个最早投入印刷的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被称为《共产党宣言》红版和蓝版,分别出版于1920年8月和9月。其中,由于红版是错印版,将书名印成了“共党产宣言”,所以很快又刊印了蓝版。


02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图中的这本《新青年》,是1919年5月,李大钊编辑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此,李大钊分两期发表了自己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标志着李大钊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该刊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广泛传播阶段。


▲团队成员在“一大”纪念馆进行学习


▲“一大”场景复原


生逢乱世

当时先烈们并不知道

自己的付出有没有结果

更不知道最后会不会取得胜利

可他们依然为了理想与信仰

汇聚一起,矢志不渝



会议原定的最后一天

因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

会议转移至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进行

南湖上的一叶红船

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

驶向光辉的彼岸



中共二大会议旧址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

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状况风云变幻

国内的军阀混战愈演愈烈

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与日俱增

党的组织不断发展


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


1921年

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自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此次会议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并且确立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部党章


会议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

《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

使党的组织建设原则和路线得以明确


▲中共二大会议旧址


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同时也是中共一大代表、时任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鉴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遭到法国巡捕破坏的教训,“二大”采取了较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大会决定以小型的分组会为主,尽量减少全体会议的次数,每次会议都要更换地址。大会共进行了8天,举行了三次全体会议。


▲党章历程厅


立起总规矩 凝聚战斗力

铁的纪律锻造伟大成就

栉风沐雨

鲜红党章将继续引领我们前行



中共四大会址


经历了“一大”“二大”“三大”的洗礼

中国共产党正逐步走向成熟

在1924年举行的国民党“一大”中

国共两党正式走向合作


然而

在合作的背后

暗流依旧汹涌

国民党“一大”召开后不久

国民党内的右派分子便提出

《弹劾共产党案》等反共文件


为了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

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上海东宝兴路254弄召开


1923年

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持农工”的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同年,以罗章龙、林育南等共产党员领导京汉铁路工人罢工运动爆发,遭到军阀的血腥镇压。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

1924年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改组国民党和推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召开的。按照中共三大的决定,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20多人参加了会议。李大钊被孙中山指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1925年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周恩来等20人,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


风雨飘摇

昔日的“四大”会址原址

早已消逝在抗战的硝烟中

屹立于此的石质纪念碑

无声地诉说着

先烈们经历的那个动荡的年代与危险



此次会议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

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第一次将党的基本组织由“组”改为“支部”

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个支部”

第一次党的最高领导人由委员长改称为总书记

把各级党的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长改称为书记



在学习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这个表面看起来像是外语教室的场地,却是当时成立三年多的中国共产党将要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东宝兴路石库门弄堂里的英文补习班“开班”了。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20人参与会议,12天的会期,发布了宣言,修改了党章,还表决了11份决议案。


▲团队成员在“四大”纪念馆进行学习


拾起历史碎片

穿越历史长河

先烈们的伟大和悲壮

远比我们所能想象深重得多

他们负重前行

只为给中国带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先烈们的事迹令人动容

团队成员也努力

通过直播、视频等各种形式

把思政课程融入到研学之旅中

将先烈们的事迹与精神

传递给更多的同学



与此同时

团队积极与其他学校团队进行分享交流

拓宽视野,共同学习


团队与浙江大学”学生红船精神研究会“进行交流


在与浙江大学的交流中,团队指导老师向浙江大学代表详细介绍了“珠海红色三杰”中牺牲在上海的杨匏安、苏兆征。双方分别介绍了本校思想政治类社团的情况,学习了上海与珠海地区的红色历史文化,并就思想政治类社团的建设思路与活动开展两方面分别交换了意见。


在本次研学之旅中

团队的行动

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团队成员接受《上海青年报》的采访


▲媒体的有关报道



百年前

共产党人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把热血献给自由与理想

让革命精神在红色历史脉搏里沸腾、传承

 

百年后的今日

 比起阿Q式精神胜利般的“躺平”

我们更应该学习的

是先烈们为国奉献的奋斗精神

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

将源源不断地

赋予新一代青年新的奋斗目标

 

而我们这些“后浪”们

将会感受着前人的高尚品质

并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中继续奋进

为国家、为人民

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年人,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广科青年学党史

1923年6月15日


中国共产党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瞿秋白担任主编。由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的中文歌词首次在这个刊物上发表。





—谢谢努力奋进的你看完本篇推送—


热文推荐|  点击可跳转原文



校团委新媒体运营中心


摄影:叶杰炜

责编:叶   韬

初审:何佳婷

复审:钟耀庆

终审:钟远强


一起分享广科的点滴

为奋斗的自己“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